目录
体坛观澜
我国青少年体育研究的可视化分析——基于文献计量学视角王社雄;徐剑;1-3
新课改背景下中国短兵进校园的实施路径——以四川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为例侯鸿辉;马小芳;周毅;王仙;严誉陇;4-6
全民健身与休闲运动
艺术体操双器械练习的研究王丹;7-10
基于健康城市理念的体育资源公共化研究——以延安大学为例钟小芳;钱斌;秦婉荣;11-13
铜川市新区公益性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现状及发展路径研究张萌;聂怡波;14-16
海南自贸港居民体育消费现状调查分析——基于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的实证研究李江涛;胡兴黎;17-19
体教融合视角下陕西省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建设的路径研究苏珍珍;20-22
北京高校体育场馆运行现状研究张野;23-25
扩招背景下高职校外教学点公共体育课程的改革与创新王智斌;26-28
地域性特色体育运动对当地居民运动及健康的影响——以临县伞头秧歌为例池浩楠;郭晓琴;李晓海;窦彦丽;冯岩;29-31
体育教学
新文科背景下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实践路径甘露;32-34
体育院校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特色创设路径于芳;朱卉;35-37
论中学生体育兴趣与体育教学的关系——以南充高级中学为例蒲志杰;38-40
对篮球基础课混合式教学实践的实证研究段东满;41-43
新时代体育精神与高校思政教育融合研究张笑;张海涛;44-46
体教融合背景下高职体育课模式转变的思考何光丰;47-49
基于高中体育结构化教学的“教会、勤练、常赛”——以水平五(高一)“快速跑:蹲踞式起跑与体能”第一次课为例卢晓鹏;50-52
中职体育情境教学中“真学”的内涵、价值呈现及实践运用吴金林;53-55
南充市中考体育改革对初中体育教学的影响研究陆怡;56-58
体教融合背景下关于中学体育教学的研究黄志;江锦玲;李开腾;59-61
中小学排球课程一体化建设研究李钢;62-64
小学体育教学中“教与玩”有效结合的策略探析王康;65-67
“以生为本”理念下的小学武术课堂教学策略探讨——以五祖拳教学为例邱晟栋;68-70
运用队形导引图提高体育课堂学练实效——以篮球掩护战术配合课为例周小勇;71-73
智慧体育与运动科技
江苏省高校体质弱势群体学生体育参与的现状研究詹祥粉;74-76
2016年里约奥运会中国女排发球与接发球能力研究王柯文;77-79
欧冠2016—2017赛季皇家马德里左后卫马塞洛比赛有球技术分析任曼曼;80-82
疫情防控背景下西安市少儿围棋培训机构线上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胡翔宇;83-85
石家庄学院教育学院学生跑步姿势的调查研究张淼淼;86-88
体育核心素养下高中田径微课教学研究胡倩;89-91
运动训练新理念
跳水运动员的基本心理训练策略探讨冯康;92-95
马术盛装舞步骑手比赛中心理训练和调节的方法顾兵;96-98
瑜伽对大学生A型下交叉综合征的干预方法研究庞微微;杨海燕;余松松;99-101
标枪投掷步和最后用力技术的训练方法研究傅能庆;102-105
跳水运动员核心力量与稳定性的训练方法李婉君;106-108
高校足球运动员训练满意度与教练员领导行为关系之研究代冰月;裘懿琳;109-111
大学生乒乓球专项体能训练的方案设计李莎;112-114
“三从一大”训练原则在游泳专项中的运用蔡鹏飞;周鑫;115-117
关于中学武术专项素质训练降低学生运动损伤风险的研究游青城;118-120
体育人才培养
广东省民办高校体育教师思政素养的现状分析及提高策略张永平;121-124
体育创新创业人才知识与能力结构分析杨波;125-127
“学创融合”背景下高师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协同育人机制构建探析马中林;128-130
基于职业导向的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研究——以怀化学院为例粟金涛;蒲小玲;131-133
山西省足球协会比赛监督队伍现状及对策研究闫涛;134-136
大学生校园篮球活动开展对策研究——以广州市高职院校为例刘雷;137-139
师范专科学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的培养赵鹏东;140-142
体教融合背景下校园足球市队校办模式的调查研究牛志云;143-145
学科融合背景下小学体育教师专业成长路径研究陈晨;146-148
小学体育课程融入红色思政元素育人策略探骊王晓娥;游学军;邵金燕;149-151
深度学习:提升学生体育高阶认知顾昇;152-154
来稿须知2